我很庆幸在人生的启蒙时期,遇到了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,那就是读书。
记得在我7、8岁刚上小学的时候,身为教师的姑姑代管了一份学校图书馆的工作。我第一次去那里的时候,立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,只见一本本印刷精美、封面各异的图书整整齐齐的摆在书架上,环绕着一股书墨的清香,大家都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,专心致志,还有人在小本上记着什么。书架上的《连环画报》《少年文艺》《儿童文学》《故事会》,更是将我吸引到了书桌前。随后的日子里,我也像这些读者一样,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。尽管后来姑姑不再代管图书馆的工作,但我爱读书的习惯却从此保留了下来。
工作后,我和文字结缘,从事文秘及相关工作也有10多年了,除深入研读专业书籍外,必须广泛涉猎各类知识,于是,阅读成了我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也是从那时起,我有了一种观念,“实现人生价值,当以读书学习为先。”
养成习惯读书。与书为伴,即以知识为友,以智慧为师,可以储备能量,增长才干。学习没有止境。活到老学到老,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,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生活习惯。现代人才学有个“蓄电池理论”,讲的是人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,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,才能不间断地、可持续地释放能量。可事实上,有的同志案前堆书如山,却很难拾起一本;有的借口工作太忙,理论学习的必读书目不能按规定通读。究其原因,最根本的在于没有养成喜好读书的习惯。古人有“读书三余”论,即:冬者,岁之余;夜者,日之余;阴雨者,时之余。欧阳修有“读书三上”论,即:马上、厕上、枕上。这些至少说明一个道理,喜爱读书的人不怕没有时间,一切堂而皇之的理由只是空洞的搪塞。
学会有效阅读。现代化的电脑、网络等只是更加方便了资料的查询和阅读,却很难代替读书本身。在时间宝贵、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,我们更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。这就意味着,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,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到一本好书尤其重要。工作环境促使我养成比较阅读的习惯,它让我读得更加深刻。比较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,通过对比会让读者对一个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,也便于总结提炼自身的感悟。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运用比较阅读让我获益良多,我常常将书和文章等分成一个个组别来读,一本经典书籍,我会比较选择不同出版社的各种版本,一篇翻译文章,我会比较选择译者,一个历史事件,我会从不同的作者和当事人来窥见其中的真相;一个人物传记,我会通过不同的作者和采访者来了解这一人物。这样,在读书时,加深了我对书籍和文章表达内容的理解。
养成读书的习惯固然重要,但更要学会读好书、读有用的书。书海无涯,人一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。只有把读书学习与工作事业有机结合,才能利用有限时间学到有用之理,不断为发展进步获得源源动力。这样,读书也就有了更为直接的意义,学习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有学者把书分为五等:浏览之书、细读之书、熟读之书、再三细读之书、终生相伴之书。这说明人有文野之分,书有高下之别。择友要良,读书要精。我们首先要学好政治理论,既为人生把向,又为工作导航,对理论学习的一些重点书目、重要内容、重要观点要反复读、长期读,装入脑、烙于魂,日积月累,才能厚积薄发。当前,践行“两学一做”,就必须把政治理论掌握好,廓清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迷雾,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,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。我们更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,这是我们的本职,也是我们成事立业的基础。当然,我们还要学习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、历史等知识,学习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经济、文化等知识,学习一些音乐、健康等方面的知识。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,我认为隔行不隔理,书中蕴含的科学哲理和思维方法,通常具有普遍适用性。就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,只要真正领会了蕴含其中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干什么事都用得上,使之成为我们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“钥匙”。
如今,读书已成为我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,成为与前人、今人沟通的一个神奇的窗口。通过阅读,可以与伟人对话,与智者谈心,可以在人生的暗夜中,点亮一盏明灯。读书,锤炼了我的思想,增长了见识、技能,增添了人生的智慧和工作生活的乐趣。最重要的是,读书让我触摸到梦想来源的地方、热情来源的地方、快乐来源的地方。因为读书,我每天快乐而充实地生活着。心中禁不住呐喊,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吧。
【打印此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