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,是一种几乎让所有人都瑟瑟发抖的动物。
在令人“谈蛇色变”的蛇类动物中,眼镜蛇以其剧烈的毒性和站立的身姿让人们印象深刻,特别是同为眼镜蛇科的眼镜王蛇,更是有“万蛇之王”之称。
那为什么要称其为“眼镜蛇”呢?难道是因为视力不好需要戴眼镜?
眼镜蛇的名字确实与眼镜有关,但并不是因为视力。
蛇类的视力都普遍较差,所以能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来弥补。这是由于它们的眼睛通常长在头部两侧,双眼重叠部分非常小,难以形成人眼般立体的视觉感知。
因此,大部分蛇都只能看清眼前较近的事物,有些甚至看不清一米开外东西,特别是静止的物体,所以当蛇爬到人身上,如果能保持不动,那被咬的风险就能降低很多了。
而眼镜蛇之所以被冠以“眼镜”之名,是因为当眼镜蛇在遭遇威胁时,通常会做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动作。
它们会竖起身体的前半部分,同时将颈部肋骨向两侧撑开,颈部瞬间变得扁平宽阔,这个动作被称为“膨颈” 。
此时,眼镜蛇脖子背面的皮肤会展开,露出背后那独特的白色环状花纹,远看这种花纹,就像戴着一副古怪的眼镜,特别是在印度眼镜蛇身上最为明显。
早在16世纪,葡萄牙探险家抵达印度时第一次见到这种蛇,由于其背部花纹形似一顶倒过来的帽子,便称其为“Cobra de capello”,其中的“capello”是“兜帽”的意思,意为“戴兜帽的蛇”。
后来英国人将其简化为“Cobra”,而中文则因其背部花纹特征,最终定名为“眼镜蛇”。
这副“眼镜”的作用主要是用来伪装背部,迷惑身后的捕食者,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,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。
既然叫“眼镜蛇”,那么在眼镜发明之前,眼镜蛇叫什么名字呢?
据记载,最早的可佩戴式眼镜诞生于1286年左右的比萨或威尼斯,由一位名叫萨尔维诺·德利·阿尔马蒂的意大利人发明。
可见眼镜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,但在眼镜被发明之前,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早已对这类蛇有所记载。
在印度,眼镜蛇被称为“Nāga”,这个词在梵文中就是蛇的意思,在印度宗教文化中,眼镜蛇常被视为神圣的象征,也是神话中半人半蛇的神灵,于是“Nāga”也有蛇神之意。
在我国,虽然没有“眼镜蛇”这种称呼,但古人对这类蛇并不陌生,叫法也五花八门。
由于其颈部膨胀如扇、头部扁平的形态,它们常被称作“膨颈蛇”“扁颈蛇”“扁头风”或“扇头风”等等,对于眼镜王蛇,还有“过山峰”或“气扁蛇”等叫法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有相关记载,提到这类蛇毒性强烈,但其蜕、胆等可入药。
所以在此之前,眼镜蛇的各种叫法并不统一,毕竟眼镜蛇泛指眼镜蛇科中的许多蛇类,包括我国的中华眼镜蛇、西南眼镜蛇,以及国外的印度眼镜蛇、菲律宾眼镜蛇、泰国眼镜蛇等等。
这些蛇在不同地区早有各自的俗名,只是后来才被统一归类为“眼镜蛇”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