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,多達22%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。新加坡的土地計劃以半個世紀為期來策劃,每十年會進行一次檢討。在2030年以前,星國政府預計讓新加坡的國土大小提高到300平方英里(777平方公里)。
馬來西亞與印尼曾是新加坡重要的砂石供應國,不過,隨著新加坡國土增加,這兩國開始擔憂:有朝一日,新加坡的土地會非常貼近馬屬與印屬島嶼。同時,也因為馬印兩國開始進入大興土木的建設階段,砂石內需增加,於是在1997年,馬來西亞禁止了兩國間的砂石交易。另一個砂石供應的國家印尼,在馬來西亞中止輸出砂石後,佔了新加坡90%的砂石需求,但隨後也在2003年禁止沿海砂石輸出,並授權其海軍砲擊廖內群島至新加坡水道上的走私船;接著在2007年,印尼停止一切類型的砂石出口。
新加坡轉而將目光放到更大的區域,如中南半島的柬埔寨、越南與緬甸等地。但越南政府自2009年因為環團的抗議而一度停止抽砂,2013年卻又鬆綁規定,授權十家特定廠商在特定條件下輸出「鹽砂」(saline sand),但光是今年一至二月,就有多達四十艘船隻運送砂石至新加坡的德光島(新加坡軍人的新訓地點)與機場附近的樟宜村,砂石總量高達90萬餘噸。
隨著馬印越三國都在砂石出口上祭出程度不一的限制,柬埔寨漸漸成為新加坡的砂石主要進口國之一。柬埔寨停採砂石後,2016年12月,新加坡隨即宣佈,對於德光島西北部的填海計劃,將前所未有地採用荷蘭「攔海拓地」的做法,面對鄰國紛紛停止輸砂,新加坡必須想辦法減少仰賴外國自然資源;而「攔海拓地」透過築堤封閉一塊水域,慢慢將其水抽乾形成陸地,據信耗資較低、也有較低的環境成本。[來源請求]
土地面积变化
编辑
新加坡土地面积变化
年代
具体年份
面积(平方公里)
相较1819年增加之面积
相较1819年增加之百分比
备注
1820年代
1819
578[7]
0km2
+0%
新加坡开埠元年
1960年代
1963
581.5[8]
3.5km2
+0.606%
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(之后于1965年独立)
1970年代
1970
586.4[9]
8.4km2
+1.45%
新加坡建国5周年
1980年代
1980
617.8[9]
39.8km2
+6.89%
新加坡建国15周年
1990年代
1990
633[9]
55km2
+9.52%
新加坡建国25周年
2000年代
2000
682.7[9]
104.7km2
+18.1%
新加坡建国35周年
2010年代
2010
712.4[9]
134.4km2
+23.3%
新加坡建国45周年
2020年代
2020
728[10]
150km2
+26.0%
现今,新加坡建国55周年
2030年代
2030
777
199km2
+34.4%
短期目标,新加坡建国65周年
未来
未知
约900至1000[11]
约322km2至422km2
约+55.7%至+73.0%
最终土地面积目标